云顶集团3118con

 
校园往事 青春回忆
添加日期:2022-08-23  作者: 1974级中师语文01班 翁新京

1974年初冬,我结束了三年知青生活,怀着喜悦的心情跨进了内江铁路技术学校,即现在的云顶集团3118con,成为中师语文201班的学生。

从1966年“文革”开始,全国高:椭凶ň屯V拐猩,师范类院校也不例外,因此造成中小学教师队伍青黄不接,铁路企业子弟校尤为突出。 

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成都铁路局决定在当时的部属中专内江铁路技术学校首次开设中师专业,目的是将毕业生输送到成都铁路局下属四个分局所辖的子弟校充实教师队伍,以解燃眉之急。

1974年,内江铁路技术学校计划除继续招收铁道专业的学生之外,再招收中师语文和数学两个班100名左右学生。为此,学校从铁路系统内外调入了多位学历达标、经验丰富、能胜任中师语文或数学教学的教师。

报到那天,我一踏进校园,呈现眼前的是高高矗立的漂亮、壮观的四层高的教学大楼,这应该是当时内江所有学校里规模最大的独栋教学楼。大楼正门迎面是宽大的朱漆发亮的木板楼梯,拾级而上半层楼的高度后,分左右延伸到各楼层宽阔的走廊,再通往一间间宽敞明亮的教室和办公室。之前我走了三年乡间小路,如今踏上富有弹性和质感的木地板,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惬意,眼前的一切让我感到新鲜和满足。

教学大楼前面是一个初具规模的大操。俪”咴档纳狡禄姑挥型谄,正在继续扩建。我们入:,继续发扬前几届校友们“挖山不止”的精神,每周半天时间参加扩建操场的劳动,直到把小山坡挖掉,将沟壑填平,最后才建成了一个规范的大操场。

校园里还有一个可容纳一千多人就餐、集会和举行文艺演出的食堂兼礼堂,里面有挂着巨大朱红色绒布帷幕的高大宽敞的舞台。 

那时,学校还没有单独的学生宿舍,学生全部住在教学大楼。我班31个女生住在一间摆放着16张上下铺床的大教室里。

我入学不久,一位被县师范录取的知青好友来学校看我,她十分羡慕地说:“你们学校就像大学一样!”我的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火热的校园生活开始,青春的韵律跳动伴随。

进:,我就担任学校广播员直到毕业。拂晓时分,我早于寝室的同学们起床来到广播室,打开扩音器和麦克风,庄重地向全校教职员工和同学们送上每天的第一声问候,播放清晨的第一首乐曲。我倾听着寂静的校园逐渐沸腾,感受着青春的活力蓄势迸发,同学们一天的学习生活在嘹亮的广播声中开始。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走在活力四射的校园里,迎面而来的是德高望重的师长,至今他们可敬的形象,熟悉的音容笑貌,穿过岁月长河,透过时代烟云,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黄钺锋校长是老红军,他有着一米八以上的个头,魁梧健壮,高大伟岸。黧黑的脸庞,古铜色的皮肤,见证着他风雨如磐的人生。

王意明书记身材也很高大,他与黄校长的气质迥然不同,温文尔雅、文质彬彬,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两位学校领导共同的特点是:都是北方人,说普通话,都有一张和蔼可亲、温暖慈祥的笑脸。

他们经常在课间或者晚自习到教室看望学生,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同学们也三五成群,簇拥在他们身边,无拘无束,谈笑风生。记得班上一位女同学曾在教室里撅着嘴,向王书记告状:“王书记,您的小儿子一见到我们班的XXX,就学着那些男生追着叫她的外号,您要好好教育教育他哦!”周围的同学们都笑起来了,王书记也笑眯眯地连声说道:“是吗?是吗?我一定教育他!”其实,王书记的小儿子才八九岁。

王书记还给我们上哲学课,他对哲学有着精辟的理解,那种睿智,从他眼镜后面的深邃目光中折射出来。

班主任范桂兰老师,教《现代文学》课,她教育有方,宽严适度,让我们敬畏;教《文艺理论》和《写作》课的滕耀祖老师,学识渊博,口才极佳,风趣幽默,教风独特;教《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课的李居弼老师,儒雅敦厚,功底扎实,长者风范;教《现代汉语课》的李朝均老师,开朗活跃,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寓教于乐。

伴随我身边的是青春洋溢的同学们。我们班五十名学生,男生十九人,女生三十一人,入学之前都是下乡知青或回乡知青,下乡知青占更大比例,铁路子弟所占比例也不。钚∧炅涫司潘,最大年龄二十六七岁。进入令人羡慕的铁路行业,我们憧憬未来,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从头开始。

我们上《现代汉语》课时,重拾汉语拼音,在教室里我们用不再童稚的声音大声而整齐地朗读着拼音字母“a、o、e、i、u……”,声音传出教室,引来外班同学一片善意的笑声。

我们在教室里认真排练节目,那是准备参加学校演出的全班大合唱《教师之歌》。同学们意气风发,引吭高歌:“书声琅琅,歌声飞扬,校园里铺满灿烂的阳光,满怀热情,满怀理想,培育一代新人茁壮成长。我们是光荣的人民教师,肩负着工农兵的期望……”嘹亮的歌声在教学大楼里回荡,为校园注入了生机。

学校举办文艺演出时,我们全班登台演唱。当帷幕拉开,引来台下一片惊呼:“这个班好整齐。 庇孟衷诘幕八稻褪恰捌、美女多”。当时我是舞台上的报幕员,近距离听到台下观众的赞叹声,让我倍感欣慰和自豪。

我班是全校女生最多的班,其他班受所学专业限制,女生比例很。踔撩挥信。当时学校最出名的就是“和尚班”,属电力机车专业,全班四五十人无一女生。

同学们都是成人了,都经历了知青生活的磨砺,然而回到课堂后仍童心未泯。

课堂上,滕老师眉飞色舞,口若悬河地讲述着世界名著《堂吉诃德》,将小说中的主人公堂吉诃德和与他形影不离的胖仆人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时就有同学窃窃私语:“滕老师长得就像胖仆人……”,引来邻座同学掩口而笑。

那时物质匮乏,生活艰苦,食堂每周只能供应学生两次荤菜。不少男生感觉吃不饱饭,有女生还时不时匀点儿饭票给男生。记得周二上午最后一节课是《铁道概论》,学语文的同学们对此兴趣不大,恰好每周二食堂午餐供应荤菜,在此诱惑之下,同学们更加饥肠辘辘,心不在焉。调皮的男生这时就会敲打着饭盒或碗,模仿着老师的湖北口音,念叨着“今天有肉吃……”,催促老师提前下课。因为老师讲《铁道概论》时的一个常用术语是“路基”,“路基”的湖北话发音和内江话的“肉吃”很接近。男生此举让女生忍俊不禁。

严冬清晨,有的男生贪恋热被窝,不想早起做操。对学生恩威并施的班主任老师,一旦发现就亲临男生宿舍,毫不留情地将睡懒觉的男生从被窝里拉出来,命其到操场做操。

我们除了课堂学习,还有劳动实践。

我们经常轮流去学校食堂“帮厨”,直到毕业后,食堂师傅们还念念不忘我班同学的礼貌和勤快,同学相见仍津津乐道食堂馒头的美味可口。

夏收时节,班主任还带领我们到附近农村帮助社员收割小麦,经受过下乡锻炼的我们,干起农活儿自然是轻车熟路,不在话下。

我们还参加过在沱江河畔修筑大洲坝防洪堤的劳动。男生抬条石,女生挑石块,个个挥汗如雨。如今,我故地重游,徜徉在美丽的大州广场时,当年同学们青春焕发的身影会浮现脑海……

学校文艺宣传队人才济济,各专业和班级的同学尽显身手,同台献艺。总编导是通信专业的女生王婕敏,乐队指挥是信号专业的男生袁家正。演出的节目,我至今还记得不少:通信专业的女生表演唱《天安门前留个影》,她们身姿窈窕,表情甜美,歌声悦耳;内燃机车专业的男生三人舞《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他们歌声嘹亮,舞姿优美,气势阳刚;男女声二重唱《藏族人民纵情歌唱》,民族唱法,婉转深情,余音绕梁……学校首席女高音,是内燃机车专业的一位来自西昌的瘦小女生,她有一副漂亮的歌喉。我班也不甘落后,表演了男女集体舞《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和诗朗诵。学校的文艺演出,还吸引了邻近单位机务段的不少职工和家属前来观看。

学校体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尤其是男女篮球队和乒乓球队兵强马壮、出类拔萃。

1975年冬,内江市举办首届中专学校篮球和乒乓球运动会,全市有一二十所中专学校参加。云顶集团3118con也派出男女篮球队和男女乒乓球队参赛,我作为学校乒乓球队的队员也在其中,见证了那个辉煌时刻。比赛经过两三天的激烈角逐,云顶集团3118con男篮和男乒双双集体荣获冠军,女乒和女篮分获第二名和第三名。在梅家山体育。痹贫ゼ3118con代表队全体运动员,在《运动员进行曲》的激昂乐曲声和观众们的热烈掌声中,以及其他代表队羡慕的眼光中登上领奖台时,我心中涌动着喜悦和自豪之感。

比赛获胜的消息传回学校,黄校长和王书记专程从学校赶到内江城里的红卫照相馆,与参加运动会的全体师生员工合影,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瞬间。

两年求学生涯,还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难忘的校外实习经历。

1975年5月中旬至6月末,我们全班师生赴重庆铁中开始实习,全部安排在初中年级。我们在教室里打地铺安营扎寨,几位领队老师,包括班主任和我们一道睡地铺。我和大部分同学第一次感受重庆夏季的骄阳似火、酷暑难耐,夜晚我们睡在木地板上经常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然而,我们实习的热情却不亚于这火热的温度。我们在教室里认真听课,虚心请教老师;在办公室里专心致志伏案备课;在寝室里趴在地铺上念念有词,默记教案;站在讲台上紧张而认真地上了平生第一节课。

走廊里、绿荫下,我们和学生亲切交谈、因势利导,俨然成了他们的小老师。游南泉,逛公园,我们和学生打成一片,亲密无间,成了他们的大姐姐……

实习结束,车站离别,学生们拉着我们的手依依不舍,失声痛哭。望着他们追逐列车的身影,我们趴在车窗上挥手告别,泪眼:

实习期间恰逢“六一”儿童节,我们去附近铁小观摩了一次少先队大队活动。从“文革”开始,这项活动就停止了。而此时,仰望高高飘扬的队旗,听着欢快震耳的鼓号声,看着少先队员们整齐的队伍,我思绪万千,少先队的情愫和少儿时的欢乐,一起涌上心头,我泪眼:,心潮起伏 ......

1975年10月中旬至11月末,我班同学分成若干实习小组,分别由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带队,前往宝成线和成昆线的铁路子弟校实习。我在广元铁中实习小组,小组有十名同学,领队是滕老师。




我实习的班级是高一年级。学生十六七岁,我二十出头,不大的年龄差距,让我和学生没有“代沟”,相处融洽,甚至情同手足一般。 

实习领队滕老师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和扎实深厚的教学理论水平,更是赢得广元铁中领导和老师们的一片赞誉。铁中还专门请滕老师上了一次语文教学专题讲座课。听课的除了本校语文教师和实习生之外,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广元地方中学的语文教师,一间大教室里座无虚席。

还记得,在那次讲座上,我配合滕老师,在他讲课过程中的某个节点上,全篇范读了当时初中语文教材里的一篇课文《海螺渡》,滕老师的讲座赢得满堂彩。在讲座结束后的座谈会上,听众们在高度评价滕老师精彩讲座时,都说我为滕老师的讲座锦上添花。

实习结束,收获满满。离别时,我所在班的众多男女学生,簇拥着把我送到广元火车站,女生泪流满面,男生眼圈发红,我也是泪水盈眶。当我们在站台上最后一次紧紧相拥而别,道一声“再见”时,彼此已是泣不成声……

1976年5月上旬至6月末,是我班又一次毕业实习阶段。这次实习地点是在川黔线,包括地处贵州省的铁路子弟校,与前两次实习不同的是,这次学校联系了一所非铁路子弟校,即重钢四厂子弟校,而我就分在这个实习小组。

重钢四厂子弟校的师生热情欢迎我们,我们也以实习的良好成绩赢得了师生的尊重和信任。有学生曾天真地问我:“翁老师,你能不能分配到我们学校来呢?”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离别时仍是难舍难分、泪洒两腮。

这次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重钢四厂的炼钢车间,我上初中时,课文描述的“炼钢工人拎着一条条火龙在车间里飞奔”的生动场景,在这里呈现。

我们还前往当时闻名的部属大型央企重庆永荣矿务局参观,增长了我们的见识。

老师还组织全班同学先后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和红军长征途中传捷报的娄山关,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多见广闻、视野开阔,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琢玉为器、点石成金,是教师必须积淀的的扎实内功;“厚积薄发”,“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是母校老师不断灌输给我们的职业理念。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感恩母校!感恩师长!山高水长,师恩不忘!

回望来路,感悟人生,寄语母校,泽被后世。这就是:人生有了求学的经历而厚重,校园有了青春的活力而长青,岁月有了流年的记忆而丰满,生命有了时代的馈赠而斑斓,历史有了文人的书写而铭记,教育有了师者的接力而传承。


上一篇:云顶集团3118con铁道机车专业在资阳起步
下一篇:办师范文科专业,创工科院校先河
 
云顶集团3118con 地址:成都市郫都区安德街道彭温路399号
70周年校庆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 电话:028-68939970 028-68939908 电子邮箱:scrc70xqb@163.com
Copyright ? 2015-2023 SCRC.EDU.CN 云顶集团3118con版权所有  蜀ICP备15030541号-3
川公网安备 51012402000244号
云顶集团3118con(成都)科技有限公司